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引文索引与数据库收录   |   订阅方法   |   学术会议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在线期刊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1991年 5卷 3期
刊出日期:1991-07-01

 
3 中国肉食文化透视
王英若;董寅初;尹传红;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01
人类饮食自古以来就未曾离开过肉.肉类一旦摆脱了单纯的自然属性,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肉食文化的系统便开始形成.肉食文化是指与肉食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或以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中国肉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它体现在物质成就和精神成果的诸多方面,并受制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它还有着地域之分、民族之别,同时又与社会习尚、宗教仪礼等密切相关.
1991 Vol. 5 (3): 3-9 [摘要] ( 142 ) 全文 ( 366 )
10 食品保藏的障碍技术
孟岳成;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02
<正>用于肉品保藏的方法很多,如加热、冷藏、干燥、腌制、发酵、烟熏、辐照等,但所有这些保藏方法都可以归结为几个参数,即F值(高温处理)、t(冷藏温度)、aw(水分活性)、pH值(酸化处理)、Eh(氧化还原电势)、Pres(防腐剂,如亚硝
1991 Vol. 5 (3): 10-13 [摘要] ( 110 ) 全文 ( 249 )
14 水分活性在肉与肉制品产销中的应用
黄快来;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03
<正>众所周知,微生物可在各种肉与肉制品中生长繁殖,其特征是:用手摸感觉到粮滑,细看是发亮的菌落,这便是细菌;有的长出菌丝,时间稍长,便可看出黑色、绿色和桔黄色等,这便是霉菌.有些肉制品,微生物能很快生长繁殖,有些则需要的时间稍长,有些则不能生长繁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需要三个主
1991 Vol. 5 (3): 14-16 [摘要] ( 104 ) 全文 ( 166 )
17 玫瑰肉的加工
詹存来;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04
<正>玫瑰肉,猪精瘦肉制成,因外表着色呈玫瑰色,故称玫瑰肉.本品营养丰富,具江浙风味,食之爽口而又令人回味.老少咸宜,特别适合用于酒座佳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一、原料1.原料选择选择经检验的隔肌肉或者精瘦肉作为原料.原料肉必须符合兽医卫生检验规定要
1991 Vol. 5 (3): 17-19 [摘要] ( 143 ) 全文 ( 197 )
19 屠宰工艺与产品质量
吕自治;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05
<正>要提高肉类产品的质量,除了更新设备,提高人员素质外,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也是同等重要的因素.在这里,笔者就屠宰工艺和肉品质量问题,愿与同行共同探讨.一、商品猪的宰前管理1.认真作好进厂检疫,有利于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益.按规定,病猪、死猪、囊虫猪
1991 Vol. 5 (3): 19-21 [摘要] ( 103 ) 全文 ( 167 )
21 冷分割与热分割生产工艺浅析
唐万祥;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06
<正>进行分割肉生产时采用冷分割生产工艺好,还是采用热分割生产工艺好,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当肉类企业在新建或扩建分割肉车间时,也都要遇到冷分割生产工艺与热分割生产工艺的选择问题.为此我们对这两种生产工艺从不同的角度作一分析对比,供同行们参考,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首先我们就这两种生产工艺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1991 Vol. 5 (3): 21-22 [摘要] ( 106 ) 全文 ( 168 )
23 黄次变蛋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
蒋爱民;张富新;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07
由于原辅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艺操作不当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变蛋生产中往往有大量黄次变蛋形成,影响了变蛋的商品价值.本文以变蛋成色机理为出发点,分析了黄次变蛋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期望对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帮助.
1991 Vol. 5 (3): 23-25 [摘要] ( 111 ) 全文 ( 313 )
26 红曲色素及其在肉品生产中的应用
王卫;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08
<正>尽管现代医学揭示了硝盐或亚硝盐对人的致癌作用,但肉品加工中至今仍没有能够完全替代硝盐或亚硝盐上色增香、抑菌防腐、抗氧化等作用的添加剂.各国一方面是从食品卫生法上严格限制硝盐和亚硝盐用量,尽可能减少在肉品中的残留,同时研究使用其
1991 Vol. 5 (3): 26-27 [摘要] ( 104 ) 全文 ( 210 )
28 肉制品中使用亚硝酸盐的现状与发展
R.G.Cassens;王丹辉;司铁铮;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09
<正>本文回顾了利用亚硝酸盐腌肉制品的各方进展,评价了腌制生产的现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观点中有些是一般性的概念,也有一些是很具体明确的研究结论.本文目的是做一个总的客观的报告,同时对结论给出技术性解释.最近,美国的国家科学院出
1991 Vol. 5 (3): 28-33 [摘要] ( 172 ) 全文 ( 196 )
33 一般瘦牛肉与纯瘦牛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的GC—MS分析
张智勇;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10
<正>风味化学的研究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对于肉类风味的研究,有关人员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已从猪、牛、羊等肉及肉制品中分析鉴定出几百种风味化合物,其中以含氧、氮和硫等的杂原子化合物为主,但具体哪几类物质或哪几种物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不十分清楚.
1991 Vol. 5 (3): 33-35 [摘要] ( 115 ) 全文 ( 266 )
35 六个杂交组合肉鸡肌肉品质的比较研究
刘家忠;陈润生;王希彪;杨山;杨华林;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11
试验对比测定了六个杂交组合肉鸡胸肌的9项品质,探讨了禽肉品质的若干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间,胸肌pH值、颜色、系水力、嫩度以及常规化学成份无显著差异;电容值在若干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不影响肉鸡的胸肌品质.胸肌的嫩度存在部位间差异,比较研究胸肌嫩度时,应注意到这种差异.
1991 Vol. 5 (3): 35-39 [摘要] ( 125 ) 全文 ( 167 )
40 测定冻贮肉TVB—N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林焜辉;陈旭东;高淑玲;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12
<正>目前,挥发性盐基氮(TVB—N)是国标中用于评价肉质鲜度的唯一理化指标.对于冻肉而言,由于影响其TVB—N值的因素较多,且容易被忽视,常常造成测定结果缺乏代表性,给质检工作带来不良后果.为此,我们结合日常检测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试验,对影响TVB—N测定结果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总结出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便利用TVB—N对冻肉新鲜度进行客观评价.
1991 Vol. 5 (3): 40-43 [摘要] ( 154 ) 全文 ( 165 )
43 用噬菌体鉴定沙门氏菌的试验
朱曜;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13
<正>沙门氏菌是一种致病菌,所以有关食品特别是肉类食品必须检验沙门氏菌,检出阳性结果者,按不合格处理.沙门氏菌主要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据荷兰1971~1975年Walchesen流行沙门氏菌病时的情况,发现它在动物、人和环境之
1991 Vol. 5 (3): 43-45 [摘要] ( 95 ) 全文 ( 156 )
45 用革兰氏染色对猪胆汁中细菌的分类研究
蒋廷魁;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14
<正>在生猪屠宰加工过程中,操作者在开膛取脏时,因不慎而损伤胆囊,使胆汁外流而造成胆污的屠体,每日少则几头,多则几十头,这种肉尸,质量再好,也不能选作加工分割肉的原料.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损失,看起来每日虽少,但日积月累就很可观了.笔者为了弄清是否由于胆汁污染了肉尸,而使肉尸带肠道致病菌,每月不定时地,在内脏检验台上,随机抽取囊胆汁,及时送化验室检验.共作了一年抽查,现将检验情况介绍如下:
1991 Vol. 5 (3): 45-47 [摘要] ( 106 ) 全文 ( 149 )
47 新型肋排加工机械浅谈
张虎明;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15
<正>黄桥肉联厂于一九八九年开发了猪肉小包装系列产品的生产,其中肋排加工是利用人工切割后进行包装的,结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出现产品规格不统一、连刀、木屑污染严重、消耗体力及加工费用大等问题.该厂为了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组织技术力
1991 Vol. 5 (3): 47-50 [摘要] ( 100 ) 全文 ( 149 )
51 日本食品分析中心
鲁红军;
DOI: 10.7506/rlyj1001-8123-199103016
<正>日本食品分析中心是民间成立的私立机构,建于一九四九年,其前身是日本水产油脂协会实验部,一九六九年正式改名为日本食品分析中心.在随后二十年中,日本食品分析中心从小到大,不断扩展,由东京本部发展到大板、名古屋、九州、仙台、东京
1991 Vol. 5 (3): 51-52 [摘要] ( 103 ) 全文 ( 178 )
编辑部公告
22 关于征集“2025年全国糖酒会食品科技成果展”展品的通知
22 “研究生论坛优秀报告人”评选通知-2025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22 2025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通知(第一轮)
22 2025年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
22 诈骗预警-《肉类研究》编辑部敬告作者
22 新刊启动| Food Science of Animal Products《动物源食品科学》(英文),欢迎投稿
22 “肉品有益微生物发掘与利用”专辑征稿
22 《肉类研究》专辑征稿“肉类风味与感知科学”|专辑主编刘登勇教授
作者服务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远程投稿步骤
稿件审理流程
版权转让协议
投稿模板
学术不端处理
中图分类号查询
友情链接
22 中国商业联合会
22 首农食品集团
22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22 中国食品杂志社
22 食品科学
22 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
22 乳业科学与技术
22 未来食品学报
22 动物源食品科学
22 农产品加工与储运
京ICP备15032208号-2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洋桥70号 中国食品杂志社《肉类研究》编辑部 邮编:100068
电话:010-83155446/47/48/49/50 传真:010-83155436 电子邮箱: meat_research@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