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兴的预报微生物技术 |
莱斯特; 朱雪卿; |
德国肉类研究所; 中国肉类研究中心; |
|
[1] |
杨 超,于 涛,姜晓冰. 绿色魏斯氏菌发酵液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及其在冷却猪肉保鲜中的应用[J]. 肉类研究, 2021, 35(4): 51-56. |
[2] |
戴小芳,陈 琼,董华夏,向春燕,虞伟明,郦 娟. 叠氮溴化丙锭-羟基萘酚蓝-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畜禽肉中单核细胞李斯特菌[J]. 肉类研究, 2020, 34(5): 48-52. |
[3] |
李 素,张顺亮,任 双,赵 冰,周慧敏,潘晓倩,赵 燕,陈文华,曲 超. 芽孢诱导技术在中温香肠加工中的应用[J]. 肉类研究, 2017, 31(12): 6-10. |
[4] |
李岩;崔洪斌;刘红玉. 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CR快速检测方法建立[J]. 肉类研究, 2010, 24(2): 53-56. |
[5] |
孔保华;夏秀芳. 微生物源肉类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及检测技术[J]. 肉类研究, 2009, 23(9): 47-51. |
[6] |
凌静. 高压脉冲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J]. 肉类研究, 2009, 23(1): 69-73. |
[7] |
姜迪来;凌宗帅;王克刚;张志梅;孙芙蓉;王洪海;项海波;曾萍. SPA-ELISA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验的应用研究[J]. 肉类研究, 2006, 20(6): 47-50. |
[8] |
刘柳;孔保华;崔畅.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增殖和抑制[J]. 肉类研究, 2006, 20(5): 46-49. |
[9] |
田霞;李远钊;张培正. 李斯特菌的污染现状及控制措施[J]. 肉类研究, 2005, 19(7): 39-42. |
[10] |
周婷. 美国肉牛屠宰加工工艺对国内的借鉴意义之二--美国屠宰车间内的工艺技术优势[J]. 肉类研究, 2005, 19(11): 13-16. |
[11] |
夏云梯; 朱克美; 沈颜新;. 尼辛的特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J]. 肉类研究, 1998, 12(4): 35-36. |
[12] |
董寅初;. 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的现代化势在必行(下)[J]. 肉类研究, 1998, 12(3): 9-11. |
[13] |
郭红蕾;. 辐照保藏肉类食品综述(下)[J]. 肉类研究, 1998, 12(3): 31-33. |
[14] |
姚济桂; 冯平;. 考察美国的食品加工业[J]. 肉类研究, 1998, 12(1): 47-50. |
[15] |
G.W.Gould; 朱雪卿;. 天然抗菌系统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展望[J]. 肉类研究, 1997, 11(3): 47-4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