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干腌火腿微生物群的研究 |
Hortensia Silla;lrene Moljna;周振远;钱华明; |
杭州肉联厂;杭州肉联厂; |
|
|
摘要 <正>对慢速(S.P.)和快速(F.P.)两种方法加工的火腿微生物群生长的研究;火腿表面菌群调研是针对两种加工方法中的预盐腌和最后冲洗阶段的火腿;火腿内部菌群的调研是对火腿加工后期盐腌和干腌阶段进行的.表面的微生物群的研究对象为:耐盐性细菌、细球菌、乳酸菌和酵母.对表面肠杆菌、亚硫酸盐—还原梭状芽胞杆菌和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也进行研究.这些被作为衡量火腿的卫生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火腿表面的肠杆菌、亚硫酸盐——还原的梭状芽胞杆菌、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不超过10~2cfu/g,这说明火腿卫生条件达到可接受水平.在腌制加工中,细球菌在火腿的内部和表面的各种菌群中处于优势状态,F.P.获得比S.P.(10~10~4cfu/g)要高的值(10~2~10~6cfu/g),而酵母和乳酸菌水平较低.
|
|
关键词 :
梭状芽胞杆菌,
凝固酶,
干腌,
细球菌,
盐腌,
卫生水平,
生物群,
腌制加工,
加工方法,
微生物总数
|
收稿日期: 2018-01-30
|
[1] |
左 瑶,朱联旭,路宏朝,任宏强,王 令,王珊珊,吴国飞,张 涛. 镇巴腊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J]. 肉类研究, 2023, 37(5): 1-10. |
[2] |
邢路娟,任晓镤,王紫旭,郝月静,张万刚. 体外胃肠道消化及跨膜转运对干腌火腿肽抗炎活性的影响[J]. 肉类研究, 2022, 36(10): 1-7. |
[3] |
黄晶晶,周迎芹,张福生,杨明柳,谢宁宁. 6 种安徽地方火腿不同部位特征香气的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表征[J]. 肉类研究, 2021, 35(8): 28-36. |
[4] |
周 莹,王兆明,涂 健,陈兴勇,徐宝才. 基于16S rRNA的徽派腊肉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 肉类研究, 2021, 35(3): 1-7. |
[5] |
苏 伟,王涵钰,母应春,母 雨,姜 丽,郑 璞,赵 驰. 不同烹饪方式对干腌火腿理化、感官及风味品质的影响[J]. 肉类研究, 2020, 34(6): 72-79. |
[6] |
阿尔祖古丽·阿卜杜外力,玉素甫·苏来曼,巴吐尔·阿不力克木. 生姜蛋白酶和猕猴桃蛋白酶对干腌羊火腿微生物菌相变化的影响[J]. 肉类研究, 2020, 34(4): 8-12. |
[7] |
刘世欣,张雅玮,郭秀云,Putri Widyanti HARLINA,任晓镤,鲍英杰,朱玉霞,彭增起. 肉制品绿色制造——低钠干腌肉制品研究进展[J]. 肉类研究, 2020, 34(3): 82-87. |
[8] |
周亚澳,黄 怡,王韵博,郭 壮,张振东,李杨坤,侯强川. 宜昌腊肠与恩施腊肠细菌多样性的比较分析[J]. 肉类研究, 2020, 34(10): 8-13. |
[9] |
梁定年,薛桥丽,胡永金,张杰瑞,李建春,李世俊. 云南干腌火腿加工工艺及其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肉类研究, 2019, 33(4): 55-59. |
[10] |
田 星,陈 敏,周明玺,李宗军. 口腔加工过程中传统干腌肉咸味释放规律[J]. 肉类研究, 2019, 33(12): 1-6. |
[11] |
惠 腾,戴瑞彤,彭增起,喻倩倩,田晓静. 重组干腌火腿加工过程中脂质与蛋白质的氧化[J]. 肉类研究, 2017, 31(9): 7-13. |
[12] |
戴照琪,罗 辑,肖书兰,徐幸莲,章建浩. 复合精油涂层对干腌火腿抑菌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J]. 肉类研究, 2017, 31(8): 1-5. |
[13] |
张敬竟,刘姝韵,王桂瑛,程志斌,谷大海,徐志强,普岳红,廖国周. 干腌火腿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 肉类研究, 2017, 31(8): 60-63. |
[14] |
黎良浩,陈文彬,戴照琪,王 健,徐幸莲,章建浩. KCl部分替代NaCl协同强化高温成熟火腿加工工艺优化[J]. 肉类研究, 2017, 31(2): 21-27. |
[15] |
惠 腾,彭增起,张 露,张雅玮. 低钠休闲干腌肉制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肉类研究, 2016, 30(9): 29-33. |
|
|
|
|